首页 >> 学术交流

第二届中医医史文献学科骨干人才培训班暨第六届医史文献创新论坛(第13~16讲)

2022-11-28 17:09:43 174浏览

11月2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胡晓峰研究员、湖南大学杨勇副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肖永芝研究员分别作了精彩的演讲,随着论坛持续进行,今天也迎来论坛的高潮,腾讯会议平台参与人数达548人,岐黄网点击数近4万。

论坛第13讲

中医古籍图像研究概述

11月25日上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胡晓峰研究员作了题为“中医古籍图像研究概述”的讲座,讲座由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农汉才研究员主持。

胡晓峰研究员介绍了他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对全国中医古籍图像开展大规模调研的基本情况,包括研究背景、词汇界定、图像分类原则以及类别的确定,以及中医古籍图像所具有的“六大特点、五大价值”等内容。胡晓峰研究员指出,按相关分类原则可将中医古籍中数以万计的图像分为13大类,具有数量巨大、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时代特征、线条简洁、艺术生动等特点,体现出学术价值、文献价值、应用价值、创新价值、艺术价值等五大价值。随后,胡晓峰研究员以部分图像为例,结合图像特点与价值,对古籍图像进行了直观的论述。

在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线上听众与胡晓峰研究员就中医古籍图像整理中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胡晓峰研究员表示,对中医古籍图像整理工作仍在继续进行,中医古籍中存有大量图像,是中医文献的重要内容,对中医古籍图像的研究也将有利于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创新和突破。

论坛第14讲

疾病有数:战国秦汉时期的数术与医疗

11月25日上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杨勇副教授作了题为“疾病有数:战国秦汉时期的数术与医疗”的演讲,讲座由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农汉才研究员主持。

杨勇副教授围绕战国秦汉时期数术与医疗之间四个维度逐层深入剖析,分为数术与医疗理论、数术与疾病占测、数术与医疗实践、数术与战国秦汉医疗结构变迁四个方面展开演讲。

杨勇副教授强调,中医理论中“人副天数”主要包括历日之数和天地之大数两大类,两者均被用于解释人体结构和运行规律,而医疗实践中养生、生育、疾病治疗及病方也逐步数术化。在此进程中,数术化的方技之术从小传统演变为大传统而立于巫术、礼仪之上。

杨勇副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而有深意,以深入浅出的讲述,让听众能深刻理解战国秦汉时期医学在数术影响下的演化过程,与会学者皆表示受益匪浅。

论坛第15讲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11月25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作了题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主题报告。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肖永芝研究员主持。

黄璐琦院士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医药事业发展要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价值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状态为基本原则。推进中医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要坚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和符合中医药特点,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坚持自信自立,解决实践问题;坚持目标导向,成果可复制、可推广;坚持系统观念,“理-法-方-药”的整体推进;坚持开放包容,百家争鸣,凝聚共识。

黄璐琦院士表示,中医药学术发展应当坚持和弘扬中医药理论“道统”。“道统”产生于统一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确立了本领域的若干经典文本,描绘出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以及共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并具有普遍认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依据;用于联络传承者的相互关系,提供具有通识性术语的话语表述方式。提出“道统”的实质意图,是对“道”的重新把握,反映了重振学术传统的自觉意识。

黄璐琦院士提出,重振中医“道统”,应当依循“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两条基本路径而展开。传承精华,首先需要加强对中医经典的理论传承与阐释,其次应深入发掘与研究中医历代医家的创新性理论与实践。守正创新,应加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研究与建设,在梳理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阐明中医学理论体系整体性研究与规范建设的现实意义、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重点任务。

黄璐琦院士强调,中医药理论发展面临3个主要任务,一是探索理论起源,主要研究中医理论发生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内在关系,包括: 研究中医理论核心观念同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中医理论思维方式和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中医精、气、神等重要理论概念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二是提炼历史积淀,中医学有着长期的学术思想积淀, 特别是中医历代医案、医话、医论之中,贯穿着丰富的中医理论思维,记载着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科学事实,是中医理论创新的重要源头,值得深入解析与提炼。三是完善理论结构,要通过提炼理论命题、解析理论内涵、界定概念范畴、完善框架结构等不同方面,对中医学理论的概念、原理、规律、法则,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进行系统地研究与阐明。

在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黄璐琦院士与线上听众展开交流讨论,并对中医医史文献学科骨干人才培训班暨医史文献创新论坛表达了祝福,对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的发展表达了祝愿和期望。

论坛第16讲

日本抗疫史话漫谈——以安政霍乱为例

11月25日下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肖永芝研究员作了题为“日本抗疫史话漫谈——以安政霍乱为例”的演讲,由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甄艳研究员主持。

肖永芝研究员在讲座中展示了大量国内罕见的日本古代抗疫图文史料,用富有故事性的语言生动地阐述了研究结论,令听者印象深刻。肖永芝研究员聚焦“安政霍乱”,从这场霍乱疫情的严重性到日本幕府、汉方医家、兰广医家的应对百姓的反应,延展出相关的医学文献研究。其一,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整理,从病名、病因、病机、治法等方面阐述当时日本汉方医家对霍乱的认知与应对;其二,通过梳理众多图文线索,分析当时幕府应对疫病的社会政策与救治方案;其三,围绕芳香散及特效药巴豆、鲊荅(马宝之类的动物内脏结石),客观评价了当时在日本被应用与推广的方药疗效。讲座展示的研究细致入微,在搜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当时幕府推广芳香散这一行为的效果与结果差异,展示了汉方医家用特效药物应对霍乱的成功经验,由此倡导重新审视并客观评价当时日本各界的抗疫效果。

关于“安政霍乱”的文献研究,肖永芝研究员在讲座中展示了众多国内罕见的、涵盖极广的日本古今图文史料,包括:描绘江户火化霍乱病人棺材场面的“茶毘室混雜の図”,当时日本幕府颁布的便于普通民众掌握的“暴瀉病療法御達”文献记载,展示民间推广芳香散的浮世绘,现存的与霍乱“くだ 狐”流言相关的石像及宗教仪式活动,以及诸多日本医药及文史古籍等等。讲者借助丰富、形象的文献资料和通俗易懂的生动讲述,重现了远在海外的一场相隔久远的抗疫历史,令学者们看到中医药对日本古代疫情防控救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肖永芝研究员的讲述富有趣味性,令听者一反对传统文献研究的刻板认识;生动讲述同时满足了不同类别听者的需求,尤其令一些不了解日本医学史或难以获得日文文献的听者也可以理解专业的研究结论,是拓展医史文献研究非常好的例证。讲解结束后,肖永芝研究员耐心解答了听者们富有思考性的提问。

本次讲座凝视一场具有代表性的、危害严重的、全社会面参与的日本古代疫情,通过肖永芝研究员细致讲解文史资料中的线索、透彻解析此次疫病中的中医药应用,使听者获益颇大,也令学者们看到医史文献研究更加鲜活的、具有趣味性的、引人入胜的一面。


(刘志恒、吴海芳、王瑞、曲璐/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