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工作

“向屠呦呦学习,弘扬青蒿素精神”专题党日活动

2022-09-16 10:26:40 853浏览

编者的话:2022年9月9日,为弘扬青蒿素精神,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新闻宣传中心“向屠呦呦学习,弘扬青蒿素精神”活动周的一部分,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党支部举办专题党日活动,邀请中药研究所廖福龙研究员,以“青蒿素精神”为题作专题宣讲。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党支部党员、职工及研究生3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以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群体为榜样,受到了一次无私奉献、忘我拼搏精神的生动教育。以下为廖福龙研究员在“向屠呦呦学习,弘扬青蒿素精神”专题党日活动的讲稿。


青蒿素精神

青蒿素精神:“胸怀祖国、敢于担当,团结协作、传承创新,情系苍生、淡泊名利,增强自信、勇攀高峰”,这32个字概括了当年屠呦呦和523团队的精神风貌和工作途径。我的理解是,“胸怀祖国、敢于担当,情系苍生、淡泊名利”是当年青蒿素团队对国家使命和人民健康的高度责任与担当,这是团队科研工作的强大精神驱动力;而“团结协作、传承创新”则是团队科研工作的模式和途径;“增强自信、勇攀高峰”既是科研工作的精神动力,又是其工作的宏伟目标。

青蒿素精神有多强大?我们让事实来说话。上世纪60年代,疟原虫出现了对氯喹等药物的严重抗药性,疟疾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非常高。当时,西方也开始大力研发抗疟药。他们设备先进,采用西医药的筛选模式,总共筛选了21余万种化合物,结果无一能够有效抗疟。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联合设立全国性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大协作项目,简称“523任务”。1969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团队接受用中草药研发抗疟药的任务,总共筛选了约380个提取物。从发现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治疗疟疾有效,到1972年11月得到青蒿素,再到1973年秋拿到海南临床试用临床有效。这个过程,只不过是两年多的时间。东西方两种抗疟药研发的对比表明,中国方案是成功的。这一成功展现的正是青蒿素精神的强大威力。

当年的523团队是一个胸怀祖国敢于担当的团队,一个情系苍生淡泊名利的团队,一个中医药自信勇攀抗疟高峰的团队,一个传承了葛洪青蒿抗疟原创又采用现代科学创新的团队。中国“神药”青蒿素的研发成功是青蒿素精神的胜利!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球已经推广20多年,全球抗疟工作成效显著。世卫组织2021年全球疟疾报告指出,从 2000 年至 2020 年,抗疟工作挽救了全球 1060 万人的生命,预防了 17 亿起病例,疟疾死亡率降低了一半。

尽管上世纪的科研条件比较差,但在屠呦呦带领下,团队的每个成员都不畏艰辛、勇于担当,实验和临床紧密结合,几度深入海南疫区,为疟疾患者送医送药。他们曾以七口民用大水缸作为提取容器,在接触大量有机溶剂又缺乏通风设备的条件下,不顾健康日以继夜地工作。为了青蒿提取物尽快进入临床,在初步动物安全性评价后,屠呦呦提出亲自以身试药,“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团队成员争相参与。回顾往事,屠呦呦认为,正是团队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引领了青蒿素的快速研发。

2015年,在诺奖学术报告会上,屠呦呦说:(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讲座中,她有一幅PPT讲的是:团队精神,无私合作。屠呦呦说:“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铭记他们在青蒿素研究、发现与应用中的积极投入与突出贡献。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对于全国523办公室在组织抗疟项目中的不懈努力,在此表示诚挚的敬意。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青蒿素精神不仅存在于屠呦呦团队,而且是全国523协作团队的共同精神财富。在这个大团队里,无私奉献、忘我拼搏的感人事例不胜枚举,以下是两个典型事例。

李国桥曾两次以身试病:1969年,青蒿素研究团队成员之一、广州中医学院李国桥自己尝试感染间日疟,探索针灸能不能治好疟疾,结果说明针灸治不好疟疾。此后,李国桥投入了相关中草药的研究。1981年,为了验证恶性疟原虫每个裂殖周期引起二次发烧的理论,李国桥把疟原虫注射进体内,在48小时期间不服用任何药物。由于1978年青蒿素抗疟的成果全国已经鉴定,因此李国桥第二次“以身试病”时,心中就有了底气。尽管如此,他仍旧做好了发生意外的“准备”,并写下一封“遗书”。李国桥在“遗书”中写道:“这次试验完全是自愿的。万一出现昏迷,暂时不用抗疟药治疗……这是研究需要,请领导和妻子不要责怪试验的执行者。”在他的试验之后,他的主管大夫和其他7位志愿者也完成了“以身试病”的试验,最终证明恶性疟原虫48小时会引发二次发烧的规律。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编著的《疟疾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的医学教科书,记载了当年李国桥和他的同事亲身实验数据和研究结论。 

测定青蒿素晶体立体结构中的忘我拼搏:1975年,在没有任何实际经验且缺乏技术支持的情况下,青蒿素研究团队成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鹏飞和梁丽从零开始,在参考国外文献的基础上,独立编写X衍射算法和程序。他们得到了使用北京计算中心计算机的授权。他们的上机时间一般被安排在午夜。每个夜晚,他们都乘最后一班公交车前往计算中心,第二天清晨,再乘最早一班公交车回到生物物理所。不同于现在广泛使用的电脑,当时的计算机是使用穿孔纸带传输程序的,工作量之大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难以想象。繁重的工作和过度劳累使李鹏飞肾病复发,于1976年初春被送进医院。梁丽独自继续调试程序。在计算中心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黑夜后,梁丽终于完成了中国第一个直接法程序的纠错和试算工作。一天清晨,她迫不及待地跑到医院,想告诉李鹏飞这个大好消息,但是却被告知,李鹏飞在数小时前已经去世了!李鹏飞英年早逝,遗憾地未能见证他和梁丽设计的程序成功解析了青蒿素分子的三维立体结构。

当年研发青蒿素的团队是一个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团队。1972年,屠呦呦去海南试用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在9月到10月上旬期间,她与中药所523团队的在京成员交流频繁,留下了宝贵的往来信件。以9月6日倪慕云等5人给屠呦呦的信为例。信的抬头称呼是亲切的“呦呦”,而不是“尊重的屠呦呦组长”之类的官样文稿,结尾署名是“慕云、裕蓉,小崔,小段,小叶”,充分反映出当年团队内同事关系亲密,工作交流频繁,团结协作良好。

青蒿素是从中医药宝库中发掘出来的。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我想引用屠呦呦的几句话,几年前,屠呦呦在谈及中医药的现代发展时说:“有一种模式比较常用,即传承经典+现代多学科创新。”……她还说:“全国523团队的研发工作显示了青蒿素精神的强大驱动力,那就是科技工作者对国家使命的高度责任感与担当。有这种使命担当的驱动,就有了奋斗与奉献,就有了团结与协作,就有了创新与发展,才使得青蒿素联合疗法挽救了众多疟疾患者的生命。中国科技工作者肩负着振兴中华的时代使命,投身于科技创新发展义不容辞,这就是我们当下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一名老科技工作者,屠呦呦就是这样和全国的科技工作者共勉的。

近10多年来,特别是2015年诺奖之后,屠呦呦成为公众人物。她不适应,常说“(采访)到此为止吧,我们还得做工作”。她情系苍生,非常关心全球抗疟形势,常说中国没有了疟疾,但世界上疟疾还在危害人类,她把抗疟工作提高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认识。众所周知,疟疾是全球头号虫媒传染病,全球40%以上的人可能感染上疟疾,其中恶性疟的死亡率极高,在没有青蒿素的年代,每年死于疟疾的人数可超过百万。在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出现后,新冠肺炎的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显然超过了疟疾,成为当前第一大传染病。全球抗疟形势依然严峻,新冠肺炎的出现也干扰了抗疟的工作。2020 年,全球疟疾病例总数为 2.41 亿例(95%在非洲),比 2019 年(2.27 亿例)增加了 1400 万例(6%);全球疟疾死亡总数为 62.7 万人(96%在非洲),比 2019 年的 55.8 万人增加 6.9 万人(12%)。近年来,屠呦呦领导的青蒿素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青蒿素作用机理和青蒿素抗药性机理的研究,提出了解决青蒿素联合疗法耐药性的合理方案,继续践行着“增强自信、勇攀高峰”的青蒿素精神。

我们都在中医科学院工作,我们都是中医药国家队的成员,我们责任在身,义不容辞,让我们共同努力,继续发扬青蒿素精神,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让我们为健康中国和人类福祉做出更多的贡献!



(根据廖福龙研究员讲稿整理)


热门推荐